第142章各方反应

崇祯十七年,六月一号。

这一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京城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老百姓,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自从两个月前,京城的危机解除后,大家就再也没有遭受过战乱的威胁。

并且。

陛下给京城的老百姓,每人一石粮食。

这样的恩典,让京城老百姓感恩戴德,对陛下也更加的拥护。

大家相信,有陛下在,他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过。

京城礼部衙门。

李易之把一大摞的文书交给属下。

“务必把这些文书送到全国各地,不可耽误。”

早已在门外等候好的一队队信使冲了进来,各自分配好任务,拿上文书就出去了。

这些信使将会通过八百里加急,把这些文书送到大明的每个县,每个州府。

于是。

路过礼部衙门的老百姓惊奇的发现,不停的有官差骑着快马从衙门里冲了出来,奔向远处。

“礼部这是发生什么事了?才一会的功夫,就有上百匹快马冲了出来。”

“可能有什么大事吧?”

一旁的路人暗自震惊,议论纷纷,都在猜测礼部有什么大动作。

一个时辰后。

随着礼部的举动被京城更多老百姓所知。

大家都是一副看热闹的心态。

毕竟在大家看来,礼部执掌大明的科举。xizu.org 柚子小说网

这次的大事件应该是和读书人有关,和他们这些普通的平民老百姓没有关系。

平时大家的娱乐活动几乎没有。

碰到礼部这样的热点新闻,足够他们这些吃瓜群众回去议论好几天。

可是很快。

这些八卦的京城老百姓一个个就不淡定了。

因为礼部的消息传了出来。

原来。

礼部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招生,送入京城来读书识字。

如果仅仅是这样,大家也只会当一个趣闻,在茶余饭后和亲朋好友热议好几天。

可是。

随着更多的消息传开。

听到消息的京城老百姓一个个都要疯了。

“什么?学杂费都由朝廷承担?家长不用出一个铜板?”

“每年还有十两银子的补助?”

“这不可能,老夫活了这么大岁数了,从来都没有听过读书不仅不用花银子,还可以赚银子的!”

“这算什么,听礼部官差老爷传出来的消息,说是学成后,不用参加科举,朝廷直接安排到各地的官府衙门当差。”

嘶!嘶!

此话一出,周围的人群倒吸一口凉气,每个人的脸上都是一脸惊骇。

什么?

不用参加科举考试,就可以直接进入官府当差?

这怎么可能?

在场的所有老百姓,目光中充满了不可思议的神情。

大明谁人不知,莘莘学子必须十年寒窗苦读,通过科举考中皇榜,然后朝廷才安排到全国各地做官老爷。

可是现在。

居然不用参加科举,学成后,直接去各地做官老爷,实在是让大家难以置信。

一时之间,招生的消息迅速在整个京城传开。

京城的老百姓一下子沸腾了。

如果陈凡出来走一走,他就会发现。

不管走到京城的哪个地方,周围老百姓议论的焦点,都是关于这次招生的话题。

一些家中有孩子的平民百姓,到处疯狂的打探消息。

想知道招生有什么条件,他们的孩子是不是附和要求。

免费读书识字,每年十两银子的俸禄,学成后安排进官府当差。

不管是哪一条,对普通的平民老百姓来说,都充满了强烈的吸引力。

在大明,读书上学是士绅阶层才能享受到的特权。

对穷苦的老百姓来说,他们是负担不起昂贵的学习费用的。

别说是请教书先生的费用了,哪怕是买书籍的银子,绝大多数的老百姓也是买不起的。

哪怕如此。

但是当这些老百姓发现家中的男丁,有读书识字的天赋时,就是砸锅卖铁,也会供养孩子读书。

因为大明的每个老百姓,都听过一句话。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由此可见,读书在大家心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高。

……

随着礼部的信使把文书送到全国各地,大明的每个县州府的官老爷都收到了消息。

这些官老爷一个个蹙眉看着手中的文书。

实在是搞不懂朝廷的用意。

花这么多的人力物力,从全国招收学生,最后学成后送到各地衙门充当胥吏?

还有……这文书上所说的科学教育是什么鬼?

看着文书上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这些知府,知县大老爷陷入了沉思。

看来,要找个时间写信送去京城,问问京城的同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不过。

朝廷的文书都下来了,他们自然会按照上面的要求,做好招生工作。

因为文书上有一条政策,事关他们的前程。

那就是招收的学生越多,那么,他们三年一度的政绩考核会有额外的加分。

南方一知县老爷看着手中的文书要求,脸上充满了自信的表情。

“只要招到三个符合要求的孩子就行,这个容易。”

县老爷想他治下人口好几万,光是附和年纪要求的孩子就有几千人。

从这么多人挑选出三个,应该不难吧!

这几天时间。

京城可谓是热闹非凡,到处都是议论招生的话题。

家中有孩子的,都在等待官府的下一步动作。

他们已经期待好几天了。

通过这几天的时间,大家已经把招生的条件打听得很清楚了。

要求之低,让大家震惊的同时,也让他们无比兴奋。

不论出身,哪怕你的父母出身下九流的职业,只要是十五岁以下的孩子,都可以参加初试。

这一政策,让大明无数社会地位低下的老百姓欣喜若狂。

因为按照朝廷之前的规定,他们的后代是不允许读书识字的。

现在。

朝廷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只要家中的孩子可以通过初试。

那么,光宗耀祖就在眼前。

怎么能不让他们激动。

而且,还有一点,让大家疑惑不解。

就是十五岁以下的女子,也要参加初试考核。

女子也能进入学堂学习?

不过。

老百姓一想到只要通过考核,每年就有十两银子可拿,也就自动忽略了此事。

毕竟。

十两银子的诱惑是非常大的。

很多穷苦老百姓一年在地里累死累活,最后的收入所得,也不过三四两银子。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