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不贪,只是水平一般

第136章 不贪,只是水平一般

大运河贯通南北,每年为了清淤都要花费不少的钱财。

但是这笔钱财无疑花得很值。

若是走路要多上两到三倍的时间,而且过程中多山脉阻隔,路途遥远极为麻烦。

李临渊与徐增寿押送着粮草途经多县。

延边各县早已准备好了迎接,甚至在一些特殊的地方还需要中转。

徐增寿一门心思地放在粮草上,这是他第1次独立出任务,所以对此极为上心。

除了每天看一些兵法政策之外,几乎都在这件事情上。

尤其是李临渊教了他阿拉伯数字,计算速度极快,让他也为此极为感兴趣。

此时他突发奇想,若是能将这种数字用于军队之中,或许能省不少事。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

李临渊每次找到徐增寿,都能看见他抱着一大堆的兵书在那里研究着什么。

李临渊心中极为无奈,心想,不愧是魏国公徐达的儿子。

在这方面完全继承了他老子的风范,一听说和打仗有关的东西就挪不开眼。

不过李临渊的任务也是非常的繁重,这一路上它需要停靠许多个点,每一个地方它都需要查看,为何这粮草的运输效率竟然如此之低。

这时李临渊正在看着解缙读书,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停靠点。

但是此时李临渊已经在这里等待半天的时间了,依然没有粮草的消息。

这让他极为迷惑。

“来人呢!”

此时外面走进来一人。

“大人有何吩咐!”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们已经将粮草带去四个时辰了,还没有清点完成吗?”

那人听完后一脸尴尬地说道。

“确实是如此,至今没有那边的消息,不如我再去催一催?”

李临渊摇了摇头。

“算了,还是我亲自前去吧!”

等到李临渊来到了搬运现场,却发现这里无数人热火朝天地搬着粮食。

其中有士兵也有临时雇佣的搬夫。

这让李临渊极为奇怪,这么多的人怎么会消耗这么长的时间?等到他向前之后才发现这些人排着一个整齐的长队。

也不知前面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个队伍就像是停止了一般,前面没有任何的动静。

那些士兵和帮工没什么大事,都在这里聊天起来。

李临渊皱了皱眉头,急忙走到前去,却发现装车的那边几个官员正在记录。

然而他们记录的速度非常缓慢,甚至即便是拿着算盘打得啪啪作响,记录速度也是如此。

看着这些人的效率,李临渊皱了皱眉头。

此时旁边的县令看到李临渊来到这一个地方,急忙走了过来。

“下官拜见钦差大臣!”

李临渊听完后点了点头,指着这些人说道。

“为何他们的速度如此之慢!”

这时,县令顿时为难地说道。

“大人有所不知,这些人虽说都是饱学之士,但是让他们吟诗作赋极为简单,但是如果让他们做这些统计计算的事情就有一些难为他们了,如今他们现在也算得上是加快了速度,否则的话到现在为止恐怕都还没有过完一半的!”

李临渊听到后皱了皱眉头,这些人的速度比起一些地方的账房都慢了不止一个层次。

“既然这效率如此之慢,我记得客栈账房管家在这方面很有经验,为什么不找他们请教!”

县令听完后顿时满脸的为难。

“这,大家都是学圣人之道的,那些三教九流的低贱之学,若是我们学了,岂不是有辱斯文,就算是下官同意了,恐怕他们这些读书人也不会同意的!”

李临渊听到后,叹了一口气。

如今大明的读书人虽然不少,但是几乎所有的读书人学的全部都是理学那一套。

对于这些明算之类的根本就毫不在意,甚至是即便是需要,他们也懒得过问,以为这是辱没了他们的身份。

如今一个地方就是这样,更何况其他的地方呢?果然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并没有让李临渊失望,每到一个地点所遇到的情况都差不多。

李临渊立刻派人去调查了这些人的情况。

这沿途的官员并没有丝毫的贪污受贿的行为。

这件事情一出,顿时让李临渊犯了难。

本来以为这路上消耗极大,应该是当地有官员上下其手,如果是这样的话倒还好办。

只需要将在这件事情上伸手的官员拿掉就行了。

可是问题并非出在此地,而是当地官员在此方面的能力不足。

这就非常得麻烦了。

这些都算是大明的底层官员。

尚且都是如此,更何况是其他的事情呢。

于是李临渊又趁着这一个机会,在当地的民间走访了一番。

甚至还遇到几次升糖的情况,发现这样的情况更是如此。

许多的官员对于政务的处理非常地头疼。

甚至在遇到一些大事需要处理的时候,一个个地翻着手中的四书五经,想要从当中寻找,以一些解决的办法。

但是让他们失望的是,四书五经当中根本就没有这些东西。

所以大多数的东西能够不出错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想让他们处理好当地的事务,那就更加难办。

看到这样的情况,李临渊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果然,这就是当今科举最大的一个弊端。

虽然从民间挑出了一大批的读书人,但是这批读书人除了会读书,没有什么其他的能力。

甚至在判断案子的时候,对法律条文都并不是特别的清楚,只能给这些人说所谓的圣人之言。

但是老百姓又怎么知道这圣人之言究竟是什么?所以闹出了不少的乱子。

这样的事情与当地的官员影响不大。

即便是你再换一批官员同样也是如此,这个地方如今就是整个大明官员的缩影。

如果科举考试的制度依然像是现再这般那么接下来源源不断,提拔上来的官员同样是如此,换汤壶不换药,根本就没有多大的区别。

想到了这一个地方,李临渊叹了一口气,直接写了一封奏折。

徐增寿在这一路上也是非常地头疼,一个人在那里独自喝着闷酒,完全没有了刚才的意气风发。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